嵊州:翠竹之外有乾坤
古有丝竹之音,宫角不绝,悠扬着亘古的灵光。打起竹板调侃说唱的,是庶民的生活物语。刚直不阿、虚怀若谷,文人墨客以竹喻节操,随竹筏云游山水,悠哉游哉……
文化的根基,竹之于生活日用比起其它选材的日用器具,更易产生审美意象的共鸣。竹匠们在长年累月的重复制作过程中,为实现其完美实用功能的无心之作——那些经久耐用的竹编的“实用美”是为大美。

几千年累积下来的竹编匠人的智慧,反映在独特而又美丽的纹样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已经出现了竹编器具,它以竹子为原料,用竹条篾片编成各种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
几千年来,随着竹编技艺的不断提高和原料的便利获取,民间广泛流传着使用竹编制品的生活传统,曾一度让人们达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清雅境界。
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工艺开始名正言顺地归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工艺人也大量涌现,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进入21世纪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出现滑坡,然而,也有不少竹编工艺人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 竹编髤朱漆嵌螺钿人物故事香盒


清 竹编嵌螺钿人物方盒


清 竹编雕花纹文房盒


难能可贵的坚持
浙江人罗四清在2003年于浙江信阳新县千斤乡开了个竹编工艺厂子,当时整个河南省做竹编工艺的厂子也就仅此一家,十多年来,厂子生产的竹编制品大都以出口为主。
一件竹制手工艺品,从最初的选材、批篾到最后的做口、收口,有些客户还要额外要求上漆,总共大约有十道工序,基本上做到全手工制作,所有的活全体现在手上。

一件竹制手工艺品大约有十道工序,所有的活全体现在手上
叶纪录是厂子里的一个老员工了,整日与竹子打交道,老叶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这可能是绝大部分传统手工艺者所固有的印记,茧子越厚,说明对这门手工艺的精熟程度越深。
一个三间屋大小的房间,是叶纪录负责的这道工序的专门作坊,靠着四壁的地方用一排排架子搭起来的横木上悬挂着匀好的竹篾,厚薄均匀,长度相近,很自然的垂在地上,有种披散着的少女的长发的韵味。
一条很有年代感的长条凳上插着两刃刀片,中间留一个几毫米的小缝隙,一把没有匀过的竹篾均匀的铺在条凳的另一边,老叶熟练的把一条竹篾从缝隙里插入,两个手指捏着拉出来一点,随着“刷”的响声,已经拉出一臂长,手缓过来拽着刀缝处,重新拉扯,三四把过后,一条三米左右的竹篾便匀好了。

干活的地方虽小,心却大,每一件竹编工艺品都是传承手艺的载体
细细的竹篾,有些上面还带着毛刺,老叶就这么光着手拉扯着,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老叶笑着说,自己手上的老茧就是保护层,毛刺伤不到自己,“戴手套干活不利索。”从老叶这个“作坊”里出来的竹篾是用来编制成品用的,在罗四清这个厂子里,几乎所有的竹制品的捆扎都是用竹篾,不会用铁丝或者钉子之类的做辅助工具。
王德和也是厂子里的老员工了,手艺是没的说,戴着一副眼镜,左手指之间夹着一支烟,一盏茶的功夫,一个竹篓子的收尾工作已经结束,房子门口檐下堆着一二十个款式、大小一样的竹篓子,这是王德和的工件,工资的多少就是从这些工件的质量和数量中来的,在王德和看来,这一件件小小的工艺品,却是自己吃饭的家伙事儿。

一件小小的竹编工艺品,却是他吃饭的家伙事儿
据罗四清介绍,平时厂子有30来个工人,每天愿意做多少大都比较自主,因为工资是计件的,这些人大都是上了点年纪,稍微有点基础的手巧之人,“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个了,挣的少还没有什么地位。”提起竹编工艺的断代,罗四清也稍显无奈。
传统手工艺与其说是收徒授艺,不如说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血脉传承,罗四清、叶纪录等老一辈作为竹编工艺的一代传承者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授艺却遇到了无人继承的境况,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