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

前言

策展人 邓  彬

2024年4月写于江南大学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古代家具大规模地从乡村流散到城市,这次前所未有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我们亲历了这个过程,并看到了大量的古代家具实物,它们都与过去的生活相关联,它们离开了故土,也就意味着一种生活离开了,我们在兴奋与懵懂中与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告别。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844.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848.jpg

摄影:邓彬

我始终觉得,十几年前修复古代家具的经历对我有很深的影响。那时候我才20多岁,成天着迷于在江南四处寻找古代家具。在漫漫长日里,我与这些灰白皮壳的木头家具静默以对,它们像是我相识很久的朋友,能真切感受到它们亲近于人的气息。古代木作匠人们几乎没人留下名字,可他们分明是身怀绝技的物质文化创造者,对自然有切实的理解与深刻的感悟,择料制器,从容不迫。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851.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23.jpg

摄影:邓彬

古代家具需要理性的规划与把握,不然家具构件无法精密地组装起来;匠人们又用直觉去处理细微变化,将自身感性融入技术细节中。和今天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不同的是,这些拥有内在型知识的人不只是手工劳动者,他们参与设计与制作家具的全过程,大脑和双手协同工作而不是分离。古代匠人们也不同于艺术家,匠人的能力非个人化而是集体经验的累积,明式家具通过回应过去而获得智慧的密度与艺术的深度。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32.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34.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36.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39.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42.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44.jpg

中国古代家具有着很重要的工艺和文化价值,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力:欧美许多博物馆皆有中国古代家具的藏品,而国内目前只有故宫、上海博物馆、湖州博物馆等少数文博机构有古代家具展示。另一方面,因为世界范围内持久的收藏热潮,许多古代家具在转卖过程中为迎合海外藏家的喜好,粗暴修复与清理以致破坏了原始信息,甚为遗憾。幸而国内一些卓有远见的收藏家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收藏中国古代家具,"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集腋成裘方成规模,客观上也为国家保存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47.jpg

2009年《留余斋藏明清家具》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遂引起业内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书的装帧与内容都属上乘,摄影精良,细节清晰,还有将古家具应用在现代居室环境中照片,这在当时同类型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书中还分享了作者的一些收藏心得体会,观点诚恳热切,不乏真知灼见,其中尤以“关于‘皮壳’”一文影响最为深远,对业内重视古代家具的原始状态有一定贡献。

2009年黄定中先生的《留余斋藏明清家具》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书中的古代家具洵美且异,精丽可爱,我尤爱书中几张跨页照片:古家具放置在现代空间正在使用,新旧混搭,完全不泥古,在新生活里与古物相处和谐。书中还有一篇文章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呼吁要珍视古家具的皮壳和原始状态,而当时业内普遍还没有这方面意识,古家具大多被褪漆打磨一新,十分可惜。黄定中先生此文洞中肯綮,影响深远。

九年后的秋天,我初次拜访黄先生,是在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里。我们坐在一张山西的木榻旁聊天,四周全是古代家具和雕塑,既有富室巨家的紫黄重器,也有古趣盎然的漆木家具,还有很多是古代家具的残件与构件。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碎片,有着丰富的工艺和文化信息,跂彼室奥,透过它们能窥见古代木匠们创造的中国古代家具文化概貌。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49.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53.jpg

2018年中山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始建设,区胜春先生希望完成一项心愿,藉由此馆向公众传播中国古代家具和木作文化。陈列馆建设期间,黄定中先生多次给予帮助和支持。听闻开馆时间基本确定后,黄先生遂提议借出藏品用作于专题展,以示襄助。经过讨论和商议,我们遂策划了这次以椅子为主的古代坐具展。椅子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先民在中唐至五代时期完成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古代整个东亚地区只有中国人接受了椅子等高型坐具,可以说椅子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一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椅子是与人关系最亲密的家具,人们在制作上倾注了许多的心力。椅子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家具,一张优秀的古代椅子能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53.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55.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958.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00.jpg

本次展览中的古代家具是历史长河里的遗珍,经历过当时的工匠与文化精英的合作、对话与互动。它们不仅仅是家具,还是一个时代和文化的侧写。它们来自全国各地,服务于古代不同的社会阶层需求,制作材料和工艺也不尽相同,皆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每一件古代家具都是一本书,一本古代工匠写给未来的书。我们希望能藉此向观众呈现中国古代家具文化丰富多元之面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非凡技艺。

二人谈:融入 · 皮壳 · 材质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26.jpg

邓  彬:

您好像说过古代家具中最喜欢的是椅子,是不是和您从事建筑设计有关?家具和建筑都是三维立体,事实上很多知名的建筑师也设计家具,比如前几年忽然流行的昌迪加尔椅就出自柯布西耶之手。那么,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背景对您看待古代家具或者椅子有影响吗?

黄定中:

标准答案是有影响。古人建房子是大木作,造家具是小木作,都是在天地间营造出新空间,而且建筑空间也需要家具摆设而完成它的使用与审美功能,所以彼此会有影响。但我想喜欢椅子应该也不只是源于职业上技术性的懂,而是审美角度的喜欢,真爱般的喜欢。至于你提到的柯布西耶,他是神一般的存在,说我是他的迷弟,也好像占他便宜一样,他的作品都是和时尚没有关系的永恒经典。现实中好椅子比好建筑更少,设计好椅子更难,我国的马岩松建筑师也设计出很棒的椅子,十分难得。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29.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31.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32.jpg

邓  彬:

2004年我购入一张榉木大方凳,没想到这张充当小茶桌的大方凳唤起了我对古代家具的兴趣。有些古代家具是非凡的艺术品,它的审美比我高,所以能不断启发我。当然,如果只是把古代家具当做视觉愉悦的审美对象,我觉得也是不公允的,古代家还具有谦逊、内敛和朴素的精神气质。黄先生您是如何看待古代家具的?它们对您的生活和工作有影响吗?

黄定中:

你已经总结得很好了,我就回答第二个问题吧。不同的东西带给我们不 同的感受,不同的衣服、不同的食物、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家具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明式家具是世界公认的美器,我有幸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间里经常能够近距离接近它,必须感恩。此外你说及的古家具除了引起审美愉悦,还会感染到内敛克制的精神,这点我十分认同。举一个物质层面的例子,常在沙发上躺坐与在传统木椅上端坐的区别应该是:致椎间盘突出与治椎间盘突出之别。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35.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37.jpg

定庐是黄定中先生的工作室。前方是一张紫漆嵌画云石圈椅,后方画图的桌子是一张顶牙罗锅枨平头案,右侧是一张铁力木架几案,上面摆着一些古代雕塑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39.jpg

古代家具有些适合单独展示,而有些可以在生活中继续使用

邓  彬:

确实是的,人人都喜欢沙发,但在沙发坐一会儿就要"葛优躺"了,如果在沙发上睡一觉的话就会腰疼。不过现代人家中大都还是会摆沙发。我看您的空间中大量放入古代家具,它们和沙发这些现代西方家具在一起好像也很融合,这种混搭看似轻松随意。但我想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品要在一起和谐相处可能也不容易,您是如何处理这些难题的呢? 

黄定中:

难吗?只要都是真正的艺术品就不难,或者说知难行易吧。其实成功的建筑空间布置一定是带有时代性的。现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很流行混搭的风格,明式椅具、中古沙发、当代油画等置于通风采光合适的现代空间里,不难摆出高格调的视觉效果来。反而把明式家具放在明代建筑里,摆回五百年前的样子,那反而是倒退五百年,像现代人住进了古装戏的摄影棚里了。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41.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43.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46.jpg

邓  彬:

确实也回不去了,我们在苏州找了一个明代老宅摆上明式家具,发现还不是那个味,后来终于明白了明代的生活不是只有房子和家具,还有其他生活细节和质感。2009年您在《留余斋藏明清家具》书中有一篇关于古代家具皮壳的文章, 文中提出古代家具皮壳是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是时间赋予的美感,有一次我们的对谈中您也说,古代家具的架构与空间有关,而皮壳是关于时间的。关于皮壳和时间的关系您能与我们谈谈吗?

黄定中:

我可能是第一个用文字呼吁保存古家具原皮壳的,但总结出"造型是空间,皮壳是时间"金句的是秦一峰老师。刚才说到时下把空间打造回古代一样是倒退,那么把古家具翻新也一样,庸人自扰,不合道。我曾想如果有一部录影机由我出生跟拍到我老去,然后压缩成两小时的电影来播,估计我会感动得不行。同样,如果有一张明代椅子被请到你家,随椅附送它由出生至今大约五百年跨过的时空,寄住过的家家户户、入座过的男女老幼的实录影片,你可能也会感动到哭晕在家里,不会觉得这些信息可有可无。那么我们可以理解皮壳就是这张有故事的椅子的信息场。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49.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51.jpg

窗边摆着古代赏石和欧洲的旧金属台秤,清代圈椅对着的是现代设计师用天然水晶柱制作的圆形吊灯。墙上一幅拓片,写着"不此不彼"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53.jpg

空间中并不全是中国古代椅子,也有当代设计的椅子和沙发

邓  彬:

我们现在看到的王世襄、陈梦家的收藏,还有张仃在20世纪 50 年代初帮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购买的一批明式家具都不重视皮壳。甚至到21世纪初明式家具收藏热愈演愈烈后,也很少有人重视古家具的原始信息和皮壳。您对古家具皮壳的认识是怎么形成的?

黄定中:

王老与陈老是我们古家具收藏者的前辈,高山仰止。但应该说每一个时 代都有它的局限性,当年明式家具的受众是西方顶尖的收藏家,他们都要求古代家具干干净净地放在家里使用性收藏,这一观念也影响至今。当然,应该承认市场上已经洗了皮的回流家具也是真的假不了、美的丑不了的古董家具,也值得爱好者们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55.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057.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02.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04.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06.jpg

邓  彬:

留余斋收藏的家具数量很多,所以在与您一起选择"上座"展品的时候,我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很难取舍,虽然事前也有预定一些标准,但现场的每一件家具都是很有特点的,所以就不好办。您挑选展品的时候看上去是很果断的,不像我那么犹豫,那么您挑选的标准是什么呢? 

黄定中:

可能是我选择自己的藏品作为展品,所以我压力比你小而已。至于标准,我认为这次展览的椅具级别应该算是很高的了,有好些很美的,也有些特殊的,当然,仅这几十张椅具难以面面俱到,一年展期满后,下一年换展由你挑选补充。

邓  彬:

这次展览您最喜欢的家具是哪一件?理由是什么?或者多说几件也行。

黄定中:

多说几件也不成,这里面最起码有二十几件是我最喜欢的,你一说一 问,很多张古美椅子都在我眼前出现,怕我不选它。算了,我都很喜欢好了。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08.jpg

圈椅圆融的造型在空间里是和善的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10.jpg

中国古代家具的腿型有些是三弯,有些是直腿,有些是"X"形

邓  彬:

古代家具有很多种材质,现代人习惯将古代家具分为软木家具和硬木家具,而且以材质贵重与否作为判断古代家具价值的依据。收藏界曾有过非常激烈的讨论,所以后来就有了对"唯材论"的批判,认为对古代家具的价值判断应该立足于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材质是次要的。但您曾说过"唯材论"和"不唯材论"都不可取,您可以具体展开谈谈吗?

黄定中:

世界上的人与事都是多元的,不是非此则彼的。一件古代家具作品的好差是由它的时代、地域、工匠优劣、材料好坏、后人是否爱惜使用等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材质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不应"唯材论",但是"不唯材论"也不对。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重量、不同的质量,形成不同的能量,我常说维纳斯像由白石做和由石膏做,气场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佛说不着相,唯材、唯漆、唯款式、唯时代、唯地域都不应该,但强说应该,好像也没错,这问题大专辩论会上可以吵半天,胜负难料。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15.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17.jpg

邓  彬:

这次展览中有一组展品很有意思,它们是三件形制一样的四出头官帽椅,但材质分别是黄花梨、鸡翅木还有榉木,它们很可能是在同一时期甚至是同一作坊内制作的。我想也许是这款四出头椅子是经典的、流行的,所以木匠才反复做,这也反映出当年江南家具制作的商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很高。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材质并不是最重要因素?或者这三件家具还是有一些不易觉察的区别?

黄定中:

是的,前面说的唯材论基本是个伪命题,在工业革命之前,不同材料便做出不同形式的家具,这也叫材料语言。但这三张椅子算是难得的个例,说明当年这种座面偏方、座高偏矮、无联帮棍的四出头官帽椅是经典时尚款式,而且黄花梨、鸡翅木、榉木也是当年江南贵族的时尚用材,所以才出现这有意思的案例,这三张椅子也在北京做过主题展。但也如你所说,在大框架内细看各自也有各自的个性表达,或者与材质不无关系。 

定庐庭院中的黄花梨圈椅和石方香几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20.jpg

古代石刻和木质家具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22.jpg

邓  彬:

中国古代家具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对世界现代家具设计产生了很多影响,对设计师、艺术家而言都是重要的灵感之源,可以从中不断获益。但国内有古代家具展品的博物馆很少,大部分人不太容易能接触古代家具。我去过您设计和管理的一间商场,它很特别,商场中随处可见一些古代的雕塑和家具,商场中还有小型的博物馆和展览,比如古代雕塑馆、古代木工工具馆等。这些可能与您个人的收藏兴趣有关,但将它们用于商业空间中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黄定中:

文化两字并不高深,无处不在,饮食是文化,商业也是文化,人、事、物皆能以文化之。我曾注意到《人民日报》报道应把商业引进博物馆,让年轻人在博物馆里逗留多些时间。同理,我们把博物馆引入商场的目的也一样,在休闲生活中丰富顾客的审美体验,所谓文商旅结合。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24.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27.jpg

邓  彬:

我看商场的主要消费者以年轻人居多,您觉得这些年轻人会喜欢这些古代艺术品吗? 

黄定中:

我理解真正的文化是打压不下去的,真正的美好,包括古代艺术品高级别的美也是遮蔽不了的。大部分年轻人很喜欢古美术的,而少部分年轻人有一段年少反叛的日子,看山不是山的日子,之后只要多接触,一定会慢慢感受到那些古代艺术品中不可复制的美、永恒经典的美。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29.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31.jpg

微信图片_20240612144133.jpg

邓  彬:

古代艺术品的真实细节营造出来的氛围感会将人包围,体验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情境。我喜欢商场那间粤式早茶餐厅,四周摆着许多老锡罐,墙上镶嵌着明代的琉璃雕塑,很多展品都是与龙的主题有关系。我很有兴趣地去挨个仔细看,但大部分顾客看上去并没有特别地关注这些,您会不会觉得有些遗憾啊?

黄定中:

这里三言两语不容易说清楚,当然多说也没把握说清楚。首先我不遗憾。从悲观的角度,有观点认为平均审美是倒退的,也许以后更甚;从感觉良好的角度说,所谓曲高和寡、曲低和众也自然和谐;从乐观正能量的角度看,大部分顾客的若无其事,其实是有其事的,他们只是不喜欢烧脑细究,但是身心也会感觉得到古代艺术的吸引力以及美的气场的。只是敏感的自知,欠敏感的不自知。

「上座」

——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览图录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坐具展》是为同名展览而制作的图录,书的导言 “古代中国的椅子”一文主要是描述中国古代椅子发展概貌以及梳理展览的思路与线索;图版则分两部分,分别是本次展览的48件古代坐具和11件古代家具明器,后者未出现在展览中;书中还有留余斋主人黄定中先生与本次展览策展人邓彬的对谈等内容。

全书共有268页,约4.7万字。分为导言、图版、索引、对话、展览空间、附录、后记七个篇章,图录尺寸185x260mm,软精装带函套。


© 区氏家具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109408号 红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