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要开幕了。
回想起五年前的冬天,临近春节,李春阳打电话来,说已将我推荐给负责筹建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的山外文化的李捷,他看了我写的文章,想请我去负责陈列馆的展陈内容。我暗叫一声惭愧。
写文章不容易,建博物馆就更难了。
山外文化是《藏·品》杂志出品方,依托中国传统文脉的不同主题编撰刊物,一时洛阳纸贵;而负责展馆设计的十二造物设计工作室有着丰富和广泛的设计经验,曾参与设计了一些博物馆和场馆,但经验还不算是太丰富。也许区氏公司董事长的慧眼也有错识的时候,竟把设计与建设一座专题性博物馆的任务交给我们。
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
我们决定先做一个展厅试试。第一个展厅的内容是“木头的故事”,这是我的主意,古代家具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太陌生了,我们不能直接讲家具,而是先去建立起观众与木头之间的认知和情感连接,这样会容易接受一些。中国人和木头的关系密切,在建筑、工具、交通、文化出版、武备、音乐、墓葬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用木头,正因为古代中国人在木头上有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的加工经验,自然才孕育出辉煌的中国古代木作文化。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确定好内容,于是展厅建设相关工作便紧罗密布地展开,短短两个月内要完成包括采购展品、展柜设计与定制、展陈设计、灯光设计等等。最后安装落地时,负责展馆设计的谢京和刘广宇钻到玻璃柜台里边摆放展品,广宇身材魁梧,在玻璃柜子里汗流如注,清楚地反映出我们这个团队的工作充满着草寇作风。
第一间展厅落成后反响不错,区氏公司上下信心大增。于是我们开始其它展厅的建设。展品征集不太好办,因为明式家具收藏热潮导致价格暴涨,而预算有限的我们又不能降低展品的品级,这真是难为死了巧妇。这大半年时间我在江南各个行家仓库里四处寻觅,进展缓慢,正在犯愁之时,一位朋友联系要整体转让他多年的收藏给我们,他拿钱去拯救他的工厂,我们也有了一批展品,两全其美。还有一些展品则需要另想办法,比如“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简史”展览单元无法获取同时代的古代家具出土实物,这部分展品便请区氏公司制作。早期的家具制作工艺不同于明清时期,我们和区氏工厂的研发团队一起画图纸,推敲尺寸。等到制作完成后,阿荣问我需不需要打磨,我想早期的家具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打磨为好。
“工艺与文化”展厅中的“一把椅子的诞生”展览单元与我之前写的《一把椅子的诞生》文章同名,我那篇文章内容是讲述椅子是怎么出现在中国的,以及椅子与社会、生活、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大家讨论后觉得这很适合转化成展览的内容,观众能透过一张椅子去了解中国古代家具制作背后的工艺与文化,既言之有物,还容易懂。区氏家具为此专门制作了十张花梨木四出头官帽椅作为展品,这些椅子完成的程度不同,用来展示一张椅子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非常直观。而我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变成博物馆里的展览单元,这种喜悦程度不亚于作家看到自己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
2019年6月3日,王世襄书房藏书连书柜整体出现在拍卖场,这是首次将近现代名人书房藏书整体拍卖。张志辉打电话来建议区氏买下以充实馆藏,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王世襄先生对中国明式家具的研究厥功甚伟,他生前的书房即他完成学术的主要物理空间,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有了这件特殊藏品,我们专门修改了展陈方案,决定增建“学术与文献”展厅。四年后,我们从拍卖会上购得营造学社李庄时期林徽因中国木构建筑手绘稿,它们是王世襄的旧藏,也牵出一段往事:王世襄年轻时曾在营造学社工作学习过一段时间,营造学社的工作方法有田野调查、以匠为师、科学测绘、规范术语等等,这些方法后来被王世襄用作于研究明式家具,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如此一来,“学术与文献”展厅就有了两件重要的展品序列,互相映照。
一切顺利,直到2020年春节前。
2020年1月16日,我们在中山与区氏商量妥了下一步陈列馆建设计划,打算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我们有一些还算宏伟的计划和蓝图,踌躇满志。但很快新冠疫情消息袭来,计划生变,原定方案大部分搁置。我们都未曾想到这个项目会持续五年,时间延长当然很不利,很多成本会增加。
所有事情都被迫变慢了,但慢也有慢的好处,我们得以重新思考和深入讨论尚未付诸实施的方案,另外我们自己也有一些成长,所以想法也在发生改变。这些年年轻人很喜爱去博物馆,各大博物馆人潮汹涌,我们意识到博物馆除了有保存文物和教育的功能外,还需重视休闲娱乐功能,只有让人们喜欢去,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播文化的目的。我们于是对未完成部分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增加“明式文人生活空间情境再现”等内容,还原古代生活场景,让观众能真切地沉浸在文化氛围中。我们还重新设计“园林”主题展厅,谢京和刘广宇执意用镜面不锈钢这种材质去表现园林中的“无尽空间”,效果竟出奇的好,让人拍案叫绝。
来中山出差也常去拜访黄定中先生,他是一位建筑师,也是中国古代家具重要的收藏家。黄先生见我们为一个项目工作了这么久,逐渐产生好奇,去年夏天便来参观建设中的陈列馆,结果大为感动,他觉得我们是在不遗余力地做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对推广中国古代木作与家具文化是有价值的。他遂提供自己的藏品用于展览,还无私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并总是鼓励我们。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是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馆后的第一场活动,也是五年来我们一起参与陈列馆建设的收官之作。虽然此刻我们依然还在忙碌于开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但我已经开始怀念与伙伴们在一起工作的过往,怀念那些个草寇的日子,用五十余天建成一座展厅的纵横剽悍。很快我们便会各奔东西,江湖再见,一想到这便开始心生寂聊。
回首前尘,对照今日。
这座馆由许多人一起协力完成,如果没有大家不计所得的付出,这座馆不一定能建成。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性格不同,相同点是都喜欢中国古代家具,还有认真执拗的劲儿。
古代家具上不曾留下制作者的名字,虽然他们分明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最优秀的创造者。那么这篇文章或者就还有一点点存在的价值,亦即是,让世界留下这些背后的足迹吧。
邓彬
2024年5月19日于无锡
展馆概况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传统木作及家具工艺、艺术、文化和发展历史的博物馆。作为一座民营公益性博物馆,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立足于一代伟人孙中山故乡——中山,致力于建设成一个让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木作的文化平台。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馆内包含“中国传统家具历史”、“传统木作工艺与文化”、“永恒的设计思想”、“明式文人空间情境再现”、 “学术与文献”、“王世襄书房”等多个基本陈列。目前藏品主要有中国古代家具系列、传统工具和辅助材料、中国传统木作工艺标本、传统木作相关研究学者的文献和手稿等。
此外,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已逐步建立起日臻完善的不同主题展合作形式,探索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深入表达。
木头的故事
中国人和木头之间关系密切,古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木头,木头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生产资料。中国人对木头有非常丰富的加工和使用经验,也有深厚的情感。
200-year’s Ming-styled Furniture & Furniture of Qing Dynasty
明式家具二百年和清代家具
明代中晚期至清代前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高峰,由于工具的进一步完备和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以硬木为主的明式家具大放异彩,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家具样式。
工具和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具不断进步和完备,人们加工木材的效率和精确度不断提升。大自然中有很多木材,中国古代家具所使用的木材是从性能和文化审美两个角度去选择。传统家具的制作还需要有石作、铜作、藤作等很多辅助工艺。
一把椅子的诞生
通过展示一把四出头椅子从一根原木开始,经过若干工序变成一把椅子的过程,观众可以直观地观察一件传统的明式家具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永恒的设计
中国古典家具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智慧,启迪着现代家具设计,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本次展览共有近五十件各类古代坐具,其中椅子居多,还有少量的杌凳。材质上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用材:既有紫檀、黄花梨、酸枝木等海外输入的珍稀木材,也有榉木、楠木、榆木等本地木材。展品主要以明清家具为主,不过整体时间跨度很长,从最早的五代至北宋一直延续至晚清民国,这也几乎是中国古代高型坐具的主要流行时期。
山斋与书房
明人山水绘画中常见描绘有山斋,屋内空间不大,屋前有空庭,种花木,列盆景。山斋是文人构建隐逸山林情境的物质空间,可以兀坐、弹琴、品茗、长日清谈等,布置宜幽雅有韵致。
中国古代士大夫视读书为第一要务,书房宜明净,明净则爽心神:书房中的家具首先是为了满足书房基本的使用功能而陈设,如画案供读书写字,架格放置书籍和文房用具,还有主人收藏的种种器物,长榻则可供人小憩。书房家具要符合文人的审美旨趣、宜古雅精丽,俗者勿入。
园 林
园林是中国古代文人标榜林壑,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土。室庐有制。花木、水石、禽鱼有经,几榻有度,器具有式等,这些构成连续和全面的生命体验,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园林集中反映了文人们对思想境界和审美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人最理想的栖居之所。
文房与雅玩
文房与雅玩是传统木作中最为精细的类型,因为是文人的玩具和案头的陈设,所以它们一般都是文人和巧匠共同参与制作的。我们将文房和雅玩大致分成两个部分,分别陈列。独立展柜中陈设的是古代的器物,四周是区氏按照传统样式复刻的产品。
黄定中旧藏古代家具构件系列
展出的是当代著名中国古代家具收藏家黄定中先生收藏的家具构件系列。因为古代木匠几乎没有留下文字著述,他们的智慧和技艺却遗留在他们的作品上,有些是独特而唯一的,是无字的文献。
王世襄书房
王世襄先生的书房所有藏书和书柜,这是王世襄先生生前工作和学习的地方,是他学术耕耘的园地。